要不然,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事实证明,这些改革策略是有成效的。改革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从满足多数人各种需求出发的人本改革就抓住了这个基本方向。
但转型不限于改革,还包括发展模式的转变等。企业家之所以获得比工人或者职员高得多的报酬,是因为企业家或者付出了超负荷的脑力劳动和心理劳动,或者以其创新经营管理获得了超常创新业绩,或者因其承担经营风险同时为企业家赢得了风险收入而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根据对英法德意美日以及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历史经验的研究,重化工业阶段一般来说持续时间比较长,多则持续上百年,短则持续三五十年。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并不明显,所有者往往就是经营管理者,这与今天的职业企业家有重大区别。由于重化工业产业链比较长,对 GDP贡献比较大,所以重化工业阶段持续对重化工业及其相关行业来说就是一个机遇。
(资源)装备人是指利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为改革提供条件和手段,同时通过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源升级。明确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表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我国现在即使有不少产业是产能过剩,即使有不少产业随着工资水平提高已经失掉比较优势,但是我们还在那么多的产业跟发达国家的差距还那么大,所以产业升级的空间,投资的空间,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空间还是很多的,我们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是挺大的。
我2008年到世界银行去工作有一个观察,世界银行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刚成立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部门是基础设施部,在世界银行本是最强的部门。回报周期特别长的话,回报高或低决定于什么呢?决定于这些基础设施的使用率高还是低。为什么呢?因为基础设施的投资,一次性的投入非常大,回报的周期特别长。这就是说,经济发展虽然是每个人的理性选择,但是在社会当中有很多属于需要协调或有外部性的问题,政府如不去克服这些协调和外部性的问题,结果很可能大家都只能在低水平上竞争,没有办法不断转型升级。
所以,这也就是我们前面讨论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不能拿一个现成的理论来套用,需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自己深入了解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自己总结发展中国家成败的经验,提出新的理论来。是这样吗? 林毅夫:经济学就是选择的科学,资源配置的科学。
只要我们继续维持一定的快速的经济增长,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会变成全世界最大的、最有影响的经济体,所以我想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也会逐渐转移到中国来。政府的投资就不会有这方面的问题,因为,政府可以从经济的发展中得到更多的税收,政府可以把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内化。当时的看法认为,这些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在二战以后赶不上发达国家,而且差距不断在扩大?就是有太多政府干预,政府失灵。固然,推行渐进双轨转型的国家确实如新自由主义所预料的那样,出现了腐败、贪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在按新自由主义所开药方转型的前苏联东欧国家也存在,并且更严重。
所以,在这种状况之下,比如说人力资本的改进,最好是由政府来做,而不是企业家自己去做。使用率高或低决定于这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快或是慢。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报道说,每年在德国的汉诺威有一个世界工业制造业展览,这个制造业展览今年开了25个展馆,中国在那些展馆里面位置都非常小,而且中国的产品大家都没有兴趣去看。比如上世界80年代发展中国家开始从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制度向市场制度转型的时候,当时的普遍认识是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经济,所以计划经济国家要转型。
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美国国力在世界上处于最顶峰的时候,我们常常讲美国经济只要打个喷嚏,世界上其他经济体就要犯重感冒,在那种情况下解释美国经济为什么打喷嚏,就比研究其他国家为什么患重感冒还更重要。在研究经济问题上,一个简单的逻辑体系一定要抽象,保留几个重要的社会经济变量,把不太重要的社会经济变量抽象掉。
因为当时经济学界看到原来的政府很多干预是失败的,就认为政府不应该干预,政府不应该发挥协调的作用,一切经济活动都由市场来决定。现在一般认为我们后发优势已经很少了,所以我们必须自己创新,必须自己去发明,这样的领域并不是没有,但那些领域其实相对小。
财知道:选择的主体是个人,根据他的具体情况来做选择。但是,个体在做选择时,有一些限制是自己难于克服的。经济学家能够告诉他应该点什么菜,或是投资什么企业吗? 林毅夫:经济学家很难,因为实际上经济学的假设就是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他自己是选择的主体。因此我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理论若真是要帮助我们认识为什么落后,而且是要根据这种认识来制定政策,来让我们国家能比发达国家更快速地发展,非常有必要我们自己根据发展中国家自己的经验和自己的现象去总结提出新的理论来。第三,基础设施的回报当中有很多属于外部性。进入 林毅夫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后发优势 。
大家看了德国的产品,看了日本的产品,看了韩国的产品,看了瑞典的产品,看了美国的产品, 25个展馆当中属于高新技术只有3个展馆,22个都是传统产业的,它们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质量都比我们高了很多。修路的企业家,如果不给他垄断地位,这两个回报他得不到,但是给他垄断地位的话,他钱收得很高,一般企业家就可能不用这个路了,那这种状况之下,投资者的回报也很难有保障。
大家现在对这个问题有共识,我个人感到非常高兴。所以,这里面就有很多每个人看起来都是理性的,他不投资修路也是理性的,但是如果他不投资修路的话经济到处都是瓶颈,到处都是障碍。
而少数几个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实现了稳定和快速发展的转型经济体,中国、越南、柬埔寨,还有更早的非洲的毛里求斯,都是推行双轨、渐进的转型。其次,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好坏和政府的政策相关,也就是政府的政策会影响到这些基础设施的使用率,所以,它的协调能力比较强。
当时普遍接受的看法是,计划经济不如市场经济,最糟糕的经济是什么?是中国推行的那种双轨制的经济,一方面还继续保留保护和补贴,还有很多干预扭曲,另一方面又放开了市场的准入,这样子的话,资源配置会比原来更糟,腐败和寻租的现象会比原来更严重。认为中国现在没有后发优势,这个说法不成立 财知道: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被认为主要是靠后发追赶优势,现在到了一个新常态时期,经济增速也开始下滑,这个后发追赶优势是不是没有以前那么强了? 林毅夫:认为中国现在没有后发优势?我觉得这个说法从经验事实来看是不成立的。财知道:这是不是意味着企业家不敢冒的险应该让政府来冒? 林毅夫:这个不是冒险的问题,是因为政府有不同的优势。因为进入的行业如果是这个国家新的比较优势,自己训练了工人,企业赚很多钱,别人就马上跟进,新来的企业以稍微高一点的工资就会把工人抢走,新进来的企业不用付前期培训的成本。
但是在成千上万的社会经济变量当中,要保留哪几个变量?经济学家只有对他生活的那个经济体,对它的文化和发展历程都把握得非常好,才能够从那众多可能的社会经济变量当中去保留几个重要的变量在他的理论模型中。什么叫重要的经济现象?发生在世界经济中心的现象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现象。
我们知道,理论的适用性决定于条件的相适应性,一个理论即使在发达国家是适用的,拿到发展中国家来应用,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条件不一样,它就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认为,我们其实跟发达国家的差距还非常大,而且那些差距经常还是在传统的很成熟的产业上。
亚当·斯密是这样,就以凯恩斯主义为例也是这样,他是在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导致世界经济大萧条,经过多年发达国家按过去的新古典经济学,市场会自我调整的理论指导下走不出危机,他才在7年后的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凯恩斯主义。2、路修好了,汽车损耗减少了。
它们的人均GDP水平那么高,就代表它们的劳动生产力水平高,我们的人均GDP跟过去比当然是高了很多,但是跟发达国家比还差距那么大,所以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整个产业水平还是中低端,得进入中高端,从中高端还可以进入到高端,后发优势还很大。我在这里强调一下,不是说违背主流理论就一定成功,但是看到成功的国家它的主要政策,发展的路径,从主流理论来看是错误的,在这种状况之下,我觉得很需要我们反思。哪个企业家有能力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快慢?所以现在到发展中国家去,普遍的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理论思维是不断在发展的,也就是说,即使有理论可以解释所观察到的过去的现象,但是社会是在发展的,所以,理论不是永恒的,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
我觉得我们产业升级空间还很大,技术创新的空间还很大,在不少产业上,而且在相当多的传统产业上,其实我们还是跟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大。我记得在1995年《经济研究》创刊40周年的时候,我写了一篇祝贺文章,标题是"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在那篇文章里面,我提出21世纪会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21世纪会是经济学大师在中国辈出的世纪。
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按照新自由主义所提出的"华盛顿共识"推行转型的国家,普遍的、没有例外的是经济崩溃、停滞、危机不断。不知道您怎么看? 林毅夫:理论一般都不是凭空来的,理论是帮我们认识世界,然后在认识的基础上改造世界。
经济学研究中心会逐渐转移到中国来 财知道:包括您在内的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研究和解释中国经济现象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学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研究领域。那么为什么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以及大师辈出的地方,会有这种时空的吻合?而且是在转移? 我想最主要是因为,经济学的理论是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一套简单的逻辑体系。